TD-SCDMA为何难产
TD-SCDMA最初是由西门子公司(Siemens AG)在德国推广的一项技术,在与W-CDMA标准竞争国际主导地位而落败后,TD-SCDMA被西门子与中国方面合作包装成W-CDMA的替代品。后来 中国将TD-SCDMA技术标准提交给联合国电信机构──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并使其正式成为全球三种3G标准之一。
但时至今日,大唐仍未准备好TD-SCDMA标准的商用化,而其他3G标准却在世界 各地普及开来,到头来中国成了目前唯一积极认可TD-SCDMA标准的国家。目前W-CDMA技术标准的全球用户已突破1.4亿,EV-DO标准的用户也 超过了7,000万。这两种技术标准正在实现巨大的规模效益,并形成了包括设备生产商和供应商在内富有活力的“行业生态系统”,相比之下TD-SCDMA 标准连商用化都还无法实现。
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TD-SCDMA与各国际通用标准,特别是与W-CDMA标准的差距正越拉越大。被称 为“W-CDMA加强版”的HSPA技术能使数据传输速率达到每秒20至40兆字节。正因为它有如此强大的带宽,现在瑞典人上网正越来越多地选择W- CDMA加强版,而不是固定线路的ADSL。从手机上传视频文件已经成为现实。而TD-SCDMA那种传输率只有2.8兆的手机到现还在商用化的道路上挣 扎,预计这种手机最快也要到2008年夏季才能与大众见面。
虽然耗费巨大,但在中国的技术型官僚执意要在科技领域取得“突破”的局面下,看来中国还是要坚守TD-SCDMA标准。这与信息产业部前部长吴基传在90年的做法大相径庭,等于是竖起了推广本土技术标准和IP的大旗。
中国是引发全球电信设备行业整合的关键因素之一。华为和中兴通讯对外国同行发出了有力挑战,特别是在发展迅速的新兴市场上。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国政府 推广TD-SCDMA技术实际上是在给这两家公司拖后腿。由于政府指派它们为TD-SCDMA技术的商用化提供帮助,这就分散了两家公司在与国际同行竞争 时宝贵的研发开支和时间。尽管华为和中兴通讯提升了研发经费在收入中的比重,但由于公司规模小,因而其研发支出仍然远远落后于爱立信 (Ericsson)、阿尔卡特-朗讯(Alcatel-Lucent)和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Nokia-Siemens Networks)这三大巨头。
推出TD-SCDMA的初衷──帮助国内厂商赢得更大的国内市场份额──现在似乎显得有些多余。2006年,华为在华销售的国际标准设备夺得了22%的国 内市场,占据设备合约的最大份额,也将爱立信挤下了市场排名的头把交椅。中兴则上升到第四位,排在诺基亚西门子通信之后。
TD-SCDMA 也没给中国的电信公司带来什么好处。中国政府通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ASAC)成为了四大电信运营商最大的股东。因而它也有责任确保这些公 司进行明智的投资。除了为中国客户和股东服务之外,这四大电信运营商的管理团队还要向两家上级机关报告:SASAC和中组部。
让SASAC 满意意味着要选择成熟的国际标准设备,但现阶段要得到共产党以及在许多经济领域推行地方标准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ational Development Reform Commission)的赞许则意味着应选择TD-SCDMA。由于中共指定中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China Mobile)采用TD-SCDMA,而不是实现从GSM到W-CDMA的自然升级,该公司的失望溢于言表。但由于TD-SCDMA还不能大范围推广,中 国政府决定禁止采用其他3G标准,从而延误了迫在眉睫的行业重组。
但能否让中国消费者满意则是TD-SCDMA尚未直面但却最为严峻的考 验。中国消费者选择手机的标准是时尚而不是科技。成功的移动技术必须能有很多种手机可供选择,包括中国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品牌。诺基亚等国际厂商还没开始生 产这类手机,因此待选的机型不过有限的几十款,而已有的W-CDMA机型则有几百种。
为了保护TD-SCDMA在中国的商机,中国政府简 直无所不用其极,要求手机厂商砍掉在华销售手机的功能就是其一。比如诺基亚就被要求去掉其广受欢迎的N系列手机的3G功能。这样一来,中国在吸引国际厂商 在华生产和设计手机上取得的成功就变得岌岌可危:现在全世界的手机中超过40%都是在中国生产的。
如果中国要在TD-SCDMA技术上与国际厂商激战一番,并将其他3G形式的推出耽搁到2009年甚至2010年的话,那么消费者、厂商和电信公司将会付 出巨大代价。仅从所需的数十亿美元手机补贴来看,采用TD-SCDMA技术就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但中国面临的最大代价可能是贸易摩擦的加剧。虽然中国政府 号称TD-SCDMA是本土技术,但TD-SCDMA的IP分配在海外还有争议,像高通公司这样的西方公司如果觉得自己被排除在市场之外,那么则可能会提 出专利费方面的要求。
包括李克强在内的一些非工科出身的领导人进入中央政治局,表明随着对市场经济重视程度的加深,专家政治的色彩可能会有所冲淡。中国政府要做的不是去炮制 “按需创新”,而应该着重满足那些使创新得以大量涌现的必要条件,包括坚持发展教育和进行资本市场改革等。如果国家政策、以及政治家们都去充当向特定科技 领域划拨投资的背后推手,那么这样不但会抑制创新,还会阻止中国向前发展。
一个技术标准只有通过面向商业的研发和价值链培养,才能形成可见的市场。通过行政的支撑是难产的主要原因。
它的影响,误国误民(国家通信升级的契机,企业自生的发展)
想到中投等国家财富基金,为什么不藏富于民
想到登月计划,不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改善市场竞争规则,培养”商业科学“机制,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杜绝学术腐败(龙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