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银行超越花旗只是这个系列神话的开始,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中国铝业市值超过美国铝业成为全球最大的铝业公司;中国神华超过比博迪成为全球煤炭业老大;万科市值超过全美前四大房地产公司的市值总和。这个系列神话的高潮发生在2007年11月5日,这一天,中国石油开盘后,市值达到破天荒的1.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企业史上首个市值超过万亿美元的公司。有人计算过,这个市值相当于美孚+微软+花旗。2007年还未结束,在全球市值最大的前十家公司中,中国已经十有其四。
换言之,中国股市的暴涨完全是建立在大型尤其垄断性国有企业利润不断超预期增长之上的。完全可以预计,随着央企不断整体上市,大型垄断国有企业在整个市场中的市值贡献及利润贡献比例将会越来越大,而其对资本市场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也将越来越强。这也就是说,中国资本市场再绕了一个大圈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国有时代。我们姑且可以将其称作“新国有化”。
放眼中国资本市场,那些昔日被视为腐败、亏损渊薮因而饱受嘲弄的国有企业,现在却一个个变成了受人热捧的超级明星。对于那些熟悉中国改革历史的人来说,这多少有些玩笑的意味,而对于中国那些为数众多,奉私有化为改革圭臬的知识分子来说,则不啻是一种学术和智力上的羞辱。
在2007年11月的一次演讲中,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先生提供的数据非常直观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他说:“国内需求下降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中企业和政府占据的比重过高,而职工收入比重过小。从2002年到2005年,政府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上升了3.3个百分点,居民可支配收入所占的比重则下降了4.6个百分点。”与这个趋势一致,在2006年,中国的居民消费率已经降到历史最低点,仅36%。
一边是财富向政府及企业迅速集中,它表现为政府财政收入和公司盈利的超常规增长,另一边则是公共品的极端匮乏和严重短缺,这实际上就是中国2007年牛市的基本背景。这是中国居民被迫向企业及政府公司注入福利所造就的牛市。
显然,发生在2007年的中国金融狂飙,既不是一次普通意义上的泡沫,更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牛市。它比普通意义上的牛市和泡沫要意味深长得多。
大多数人都将中国社会问题所引发的经济结构问题称之为“失衡”,但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问题不是失衡,而是一种断裂。因为“失衡”意味着矛盾在原有体系中的可调控,可纠正,而断裂则意味着原有体系中的问题不可控制地滑向极端,意味着原有体系的打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